requestId:688a46c49fb567.90456398.
原標題:這377名扶貧干部為何被選拔重用(國民眼·打好精準脫貧攻堅經典大圖戰)
——來自四川涼山州昭覺等縣的調查
3月15日的昭覺縣呷祖居坡村,新房已經進住,舊屋尚未撤除,今昔在這個平地彝寨交匯。 記者 孔祥武 攝
戴自弦比來被選拔了,由昭覺縣委宣傳部的一名通俗任務人員,進進鄉鎮領導班子。
前不久,四川脫貧攻堅“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拿出101個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崗位,面向駐村第一書記遴選,戴自弦一路過關斬將。
涼山州,全國最年夜的彝族聚居區。上世紀50年月,涼山實行平易近主改造,從奴隸社會一個步驟跨進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天然條件差和發展相對缺乏,住房、途徑、產業等看得見的貧困,與思惟觀念、文明教導等諸多問題交織疊加,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有11個國家扶貧開發任務重點縣,且均為深度貧困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打這樣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這個問題高低年夜工夫。否則,有錢也不成事。”本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昭覺縣探望貧困群眾,隨后在成都掌管召開座談會,強調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才能、干勁。
派最能打的人!幾年來,四川涼山選派2072名第一書記投身脫貧攻堅,至今,共有377名第一書記被選拔重用,他們年夜都已是第二個任期。
“用人導向是最主要的導向”。春熱花開時節,記者深刻昭覺、普格、金陽等深度貧困縣,歷時一周,訪談28位被選拔重用的第一書記,跟隨他們走村進戶,傾聽他們訴說苦與樂、掉與得、被動與主動、波折與勝利,見證被他們改變的與他們被改變的。
一線磨礪下得往
“脫貧攻堅主戰場,就是檢驗、發現優秀干部的第一線”
戴自弦本來是被單位設定往“頂”一下的,結果卻“釘”在了那兒。
2015年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時,昭覺縣委宣傳部一時抽不出人,領導跟他說:“你先往頂一下。”
戴自弦被派到塘且鄉呷姑洛吉村時,已年過四十,屬“年夜齡”第一書記。
一年夜早,記者隨戴自弦從昭覺縣城往村里趕。30多公里山路滿是碎石路,重車碾壓后的路面坑坑洼洼,坐在越野車里不時被顛起來,戴自弦戲稱,“這是能把身體里結石顛碎的‘碎結石路’。”
一路山高谷深,不時可見彝族群眾扶著犁鏵、趕著牛馬,種植洋芋。70分鐘后,抵達正在建設中的村部和衛生室。記者以為村莊不遠大圖輸出了,沒想到戴自弦抬手往上指了指:“還在5公里外的山上。”
“呷姑洛吉村是涼山最邊遠貧困的彝族村寨之一。我剛來的時候,從鄉上到村里欠亨公路,只能靠‘11路’,進村要翻3座山,走3小時山路,下戰書再歸去,一天五六個小時耗在路上,幾乎什么事也干不了。”2015年9月,戴自弦剛上任時,鄉里給他在鄉當局設定了床位,可他只住了3個早晨,就打起背包,住進村里。
與戴自弦分歧,本年33歲的蔣映凱當第一書記,屬于組織重視。3年前,他是普格縣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法院報了4個人,本沒有我,縣委組織部說我是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要放進來。”
四川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鍛煉干部、選拔干部的主要平臺,最年夜限制調集優秀干部人才資源下沉到貧困村。
“脫貧攻堅主戰場,就是檢驗、發人形立牌現優秀干部的第一線。”涼山州明確“凡提必下”,請求州縣兩級部門出現職位空白時,劃一條件下優先選拔第一書記,否則須向州、縣委組織部作出說明。
“到村里后,有一段時間特別忙,組織年夜伙兒修路、種花椒,連續兩個月沒有回西昌家里。妻子坐不住了,帶著孩子‘殺’了過來,要突襲了解一下狀況我是不是有‘情況’,一看我這任務狀態,誤解變懂得。”蔣映凱本身也與村莊共成長,被選拔為普格縣法院常務副院長。
四川對第一書記的日常治理重要有四方面:實行考勤治理,明確第一書記駐村任務時間不低于全年任務日總數的2/3;實行任務日志制,按日逐項記錄天天任務情況;實行隨機查崗,督查其在崗履職情況;實行倒查問責,對發現的問題厘清責任,分別約談第一書記攤位設計、派出單位重要負責人。
對于那些從涼山州外來到這里的第一書記,“云端上的村莊”之貧窮刺痛了他們,讓這些年輕干部近距離觸摸到貧困的角落,對基層有了更逼真的清楚。
來大圖輸出自四川省投資促進局的李振,自愿報名駐村扶平面設計貧,已擔任金陽縣丙乙底村第一書記3年,這位由副調研員被重用為局機關紀委副書記的年輕干部坦承:“心靈遭到很年夜沖擊,過往覺得本身任務挺辛勞,來到這里跟老鄉們的生涯一對比,覺得本身的幸福指數特別高,欠好好扶貧怎么說得過往?”
在年夜我與小我之間,在得與掉之間,每位第一書記內心都有過權衡。
經過一番思惟斗爭,陳真林決定報名。
陳真林出生農家,家里兄弟姊妹5人只要他跳出了農門。參加任務后,他在一個彝族村教學點當了5年半老展場設計師,后考進普格縣委辦人形立牌公室做文秘。一路走來,他見證了農村的落后和鄉親的艱難。縣委辦選派第一書記時,他主動報名。
陳真林的這一舉動,招來良多人不解。“十分困難從農村調到機關,又要往村里,腦袋‘進水’了?”
“我們這么年夜歲數,你欠好好照顧,非要到村上干什么第一書記!”年過七旬、身體多病的怙恃責怪。
“照顧不到怙恃,幾個哥哥還能支撐一下。可孩子才一歲多,你不克不及丟下不論!”當時陳真林老婆在涼山州首府西昌市下班,夫妻兩地分家。
思前想后,陳真林耐煩做通家人的任務。為了支撐他,老婆放棄了在西昌的任務,回到縣里。他也承諾只需有空就回家探望怙恃。再加上縣委辦的大力支撐,少了后顧之憂的陳真林到年夜曹鄉解惹村出任第一書記。
將心比心融得進
“最關鍵的是設身處地為群眾解難題”
“你是第一書記AR擴增實境,那我只能是第二書記了。”陳真林第一次到村里,當了25年村支書的阿西木呷的“歡迎詞”,讓一腔熱情的他覺得有些涼涼的。
不僅是FRP阿品牌活動西木呷,連村平易近也嘀咕:“什么是第一書記?”“第一書記是干啥的?”“該不是來奪權的吧?”“這么年輕能干啥?”
開初,陳真林總覺得跟解惹村人隔著一層,直到2016年的那場暴雨。洪流沖毀清楚惹村集中棲身點上山的獨一橋梁,幾十戶村平易近出行、放牧、種莊稼的通道被阻斷,上山要繞很遠。
“雨季還可以從鄰村繞上山,旱季時則莫河一漲水,徹底阻斷了,牛羊只要圈在家里挨餓。”貧困戶阿西子哈家養了8頭牛、30只羊,上山放牧沒了路,讓他憂心忡忡。
陳真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跑縣扶貧移平易近局、路況運輸局,為修橋爭取到65萬元資金。“我隔三差五就往這兩個單位跑,終于把這事辦成了。”
便平易近橋就是連心橋。看著橋梁主體落成,阿西木呷豎起年夜拇指:“你這個第一書記確實比我這個第二書記有才能。”
此后,陳真林又協調資金,硬化了4公里通村通組路,解惹村村平易近告別了“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水泥路一向修到了阿西子哈家院門口,院子一側修了廁所和洗澡間,院外修了化糞池。牛糞羊糞不再堆在門口,幾只雞正在散步。屋里窗明幾凈,衣被疊放整齊,鞋子都放在鞋架上。
“門前一堆糞,人畜共居”,曾是涼山彝區留給外界的印象,現在文明新風漸漸吹進陳舊展場設計彝寨。
“這是陳書記給我們發的鞋架,院子里的雞也是他給買的。”陳真林所做的一點一滴,阿西子哈記得清明白楚。普格縣委也看得清明白楚,陳真林被選拔為副鄉長。
不是一切的第一書記都像陳真林適應得這么快。怎么做群眾任務,怎么做貧困群眾任務,尤其是怎么做平易近族地區的貧困群眾任務,是讓許多第一書記抓耳撓腮的一道難題。
35歲的張翼來自昭覺縣人年夜機關,從誕生到年夜學畢業在重慶,任務在昭覺縣,“參加任務10多年來,一向在機關從事文字任務。剛下往當第一書記時,苦惱得很,不了解從什么處所進手,不了解怎么和群眾打交道,最後連一句彝語都聽不懂。”
第一書記的任務不是一天兩天,一個任期就是兩年。怎么辦?“只要堅持!走村進戶和群眾圍坐在火塘邊,坐在開幕活動小板凳上,和他們一路聊天,漸漸就能聽懂一些彝語。”張翼說。
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時,有一位彝族婦女向張翼反應她是貧困戶。“我到她家,一看屋子,確實像貧困戶。你們家有幾頭豬?兩頭。有幾畝地?4畝。一年有什么支出?洋芋1萬斤。還有沒有?沒有。這時旁邊有村平易近笑了,說她家還有一頭牛、一匹馬。當時這種簡單的對話我已經能聽懂了策展,我接著問你家有沒有存款?她就把眼睛一遮,不再說話了。”
3年的第一書記任務經歷,讓張翼對做群眾任務初窺門徑,他也由縣人年夜常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選拔為縣人年夜人事代表工委主任。
“既要跟村平易近說政策、講事理,有時也免不了板起臉批評兩句,但最關鍵的“什麼理由?”是設身處地為群眾解難題。”經過第一書記崗位的歷練,宋尚智講起群眾任務已頗有心得。
在涼山州外事僑務辦公室連續6年考察優秀的宋尚智,現任普格縣果吉村第一書記。“改戶口、“是啊,就是因為不敢,女兒才更傷心。是女兒做錯事了,為什麼沒有人責備女兒,沒有人對女兒說真話,告訴女兒是她做的辦低保、寫申請……這些都是第一書記在村里經常碰著的事。彝族群眾文明水平相對較低,再加上名字年夜都是4個字,上戶口時有寫錯。”
果吉村俄木優爾家有一兒一女,由于沒文明,上戶口時把倆孩子的誕生年代弄顛倒了,導致兒子到了學齡上不了學。宋尚智開著私人車,拉著他一趟趟跑縣衛計局、鄉派出所,終于改了過來。
“俄木優爾終年在外務工,會說漢語,但一坐到車里就悶著,有時他和村組干部用彝語說話,卻從和睦我說。”宋尚智說,“戶口辦好后,他主動用漢語和我交通,聊聊務工情況、家庭困難。”
人心是肉長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將心比心才幹以心換心。融進村平易近后,宋尚智在村里奉行“廁所反動”也順利了許多。
對第一書記,四川樹立健全日常考察、年度考察、期滿考察相結合的考察體系,綜合所駐村脫貧攻堅成效,對其在崗履職、完成目標任務、廉潔自律等情況進行周全考察。
經考察被評定為表現優秀,宋尚智已被選拔為共青團涼山州委副書記。
記者隨戴自弦進村之前,想象過他住的處所有多差,看后還是震驚了:他借住的馬比日爾家在呷姑洛吉村最高處,土坯房依山而建,院子窄小,空中凹凸,角落里有間土坯壘的牛棚,恰是其住處。門大要只要1.4米高,躬身鉆參展進往,屋里光線陰暗,空“晚上也不行。”間狹窄,挨門放著一張床,里邊還有一個糧倉。愛干凈的戴自弦用塑料彩條布把房頂和四壁都糊上了。“老鼠多,夜里經常發生‘人鼠年夜戰’,我用粘鼠板粘了14只。”
“一到早晨,村平易近喜歡圍著火塘跟我聊天。時間一長,他們有什么困難、意見,都會毫無保存地告訴我。”戴自弦住進呷姑洛吉村,也走進了困難群眾心里。
事在人為干得實
“離不開駐村任務隊協力,少不了干部群眾給力”
被縣委書記在兩次年夜會上公開“點名”,雖已事過兩年,戴自弦記憶深入。
“戴自弦,你自掏腰包給村平易近買蔬菜種子,花了幾多錢?”2016年,在昭覺縣脫貧攻堅推進年夜會上,縣委書記脫稿問道。
“將近1萬元。”戴自弦一時有些手足無措。
“你找縣委辦公室報銷往。”
沒多久,在另一次扶貧任廣告設計務會上,縣委書記又問:“戴自弦,縣委辦給你報了嗎?”
“報了,報了。”戴自弦趕忙答覆,心里熱熱的。
戴自弦進戶調查發現,呷姑洛吉村村平易近幾乎頓頓吃洋芋、喝酸菜湯。
“這哪行?不吃蔬菜,營養怎么跟得上?生了病還怎么脫貧?”于是,他動員家家戶戶種一分菜園地,孰料沒幾戶響應。因為村平易近的豬雞鴨是放養的,最喜歡吃的就是青菜,要想種成,需求用石板或許木棍圍起活動佈置來。
“老蒼生不愿圍起來,我就想了個招,圍好的,免費找我領種子;沒圍的,你種了也是白種,不給種子。”戴自弦滑頭一笑,“這招還挺靈。”
家家戶戶紛紛圍起一分菜園地,房前屋后綠油油的青菜,給這個滿是土屋子的村莊增互動裝置加了幾分生機。
“鋪一條進戶路,養一群豬雞鴨,種一分菜園地”,戴自弦從呷姑洛吉村探索出來的“三個一”獲得縣里認可,全縣推廣。呷姑洛吉村無望本年脫貧,貧困戶即將告別土房,搬進山下的新房。
為發揮第一書記精準到村的感記者會化,四川明確第一書記可以三個“統籌”:統籌鄉村兩級氣力,統籌派出單位資源,統籌駐村幫扶氣力。
說起本身在脫貧攻堅中的感化,陳真林婉言:“個人最多起10%的感化。中心精準脫貧的政策支撐是第一位的,途徑硬化、平安住房建築、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都覆蓋了。”他頓了頓,又補充道:“離不開駐村任務隊協力,少不了干部群眾給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