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90ef855d29d9.05032240.
黃河孔子學堂的主要課程是四書五經。
位于濱州主城區西南方向黃河岸邊的小街子村,有一處私人學堂,名曰“黃河孔子學堂”,這里紅磚青瓦古琴悠揚。在這里上學的孩子讀《論語》、頌經書,學習琴棋書畫,“靜看黃河水,低誦包養網圣賢書”。
這所全日制寄包養價格宿學校,創辦于2010年3月,主要招收3到13歲的孩子。目前有45名學生、20多名教職工,分“志道”“游藝”和“格致”三個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些孩子來全國各地,吃飯學習都遵循學堂的禮儀和規矩。學的是四書五經等國粹,包養網不過卻是誦而不求甚解。
家長質疑的有,近乎崇拜的也有,這所學堂一時間成為不少家長關注的焦點。這是傳統的回歸還是現代教育的缺失?
四書五經,是孔子學堂主要課程
黃河孔子學堂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創辦于2010年3月,主要招收3至13歲的孩子。目前有45名孩子、20名教職工。這里只有三個班,分別是“志道”“游藝”和“格致”。學生們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每天7—8節課,每節課一個小時。四書五經是學堂里的主要課程,兼修英語、書法、太極、古琴等。上包養網評價下課需對老師行鞠躬禮,吃飯前需先感恩。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老師的選拔也不拘泥于學歷。“我們的學生有來自北京、江蘇等地的,老師也多是喜歡國學經典的人,或是在傳統文化學校學習過的,對老師的學歷并沒有太多的要求。”學堂創始人趙曉包養芳校長告訴記者。
遠離市區的初冬,景色干凈、透明。學堂里的孩子們在教室里跟著包養甜心網老包養感情師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著《論語》,“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包養網VIP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這個包養“格致”班里的孩子平均年齡在3歲左包養故事右,他們每天要做的就是跟包養網著老師讀《論語》。雖然有的孩子注意力并不在書本上,但是卻能流利地讀出來。“我會背誦《論語》了,學的這些我都會背。”叫寶兒的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對記者說。班里的老師告訴記者,3、4歲的孩子在一年里要求讀完《論語》,完成3萬字的誦讀量。
在這里的孩子很隨性,不管是上課和下課。包養然而該有規矩的時候,像是吃飯等又遵循包養著學堂的禮儀和規矩。
誦而不求甚解,包養要靠自己體會
據了解,像這樣的學堂在全國大概有400家,濱州、德州和煙臺萊州目前為止是山東規模較大的。
學堂創始人趙曉芳校長今年35歲,她從六包養年前開始正式接觸這種不同的教育模式。原本受丈夫影響她就對傳統儒家文化經典有著向往和熱愛,后來她辭去工作,帶著雙胞胎兒子去北京的一家學堂去學習。她認為,現包養女人在的孩子們更加注重物包養質方面的獲取,缺少人生的導向,而傳統儒家經典文化正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思想行為,讓他們知感恩,開智慧,悟人生。“慢慢地我開始教,起初都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十幾個人,后來家長看到了變化,經這么口口相傳也就慢慢有了生源。很多家長都是打聽著來這里,考察之后包養合約最終決定將孩子放著這里的。”
“包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很多,在學的過程中能夠培養人的素養,可以凈化心靈,養成君子之風。而我們辦這個學堂要做的就是將老祖宗的東西傳承下去,讓孩子們傳承這些經典。”趙曉芳認為,現在的義務教育雖然也開始倡導學習國學,但是“很淺層次,時間也比較短,象征性地讀一讀《弟子規》《三字經》”,她所致力的是“對國學文化的傳承”,“十年讀經,十年解經,十年踐行”,從讀書中傳播國學經典文化。
在這里的孩子們并不要求去理解《論語》《孟子》等著作的意思,老師也不會去講解,“每個人讀這些經典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們講不了,教給孩包養網dcard子會讀了,他們記住了,等到到了一定的年齡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他們會照著做。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些東西讀給他甜心花園們。”趙曉芳說。
有家長作了很激烈的思想斗爭
對于黃河孔子學堂,記者曾兩度探訪。每次來到學堂都能聽著喇叭里飄出悠揚的古琴曲子,曲子包養網24小時播放,目的是為了熏陶孩子們,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龔黎佳,今年14歲,來自江蘇常州,她已經在老家上初中。她和妹妹在兩個月前被送到這里學習,其母親也從老家趕來在濱州租房子“陪讀”。是因為父母要求所以姐妹倆個才到這里學習。當記者問起是否喜歡包養網這樣的學校時,姐妹倆都表示喜歡,可是原因卻說不出來。龔黎佳說:“以前接包養網觸過《論語》,在這里就開始學習《孟子》,只是單純的讀,背誦。以前在家老和媽媽吵架,來了每天學習誦經、太極,心情平和多了。”
包養網推薦學生家長顯然都是理解支持,有些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國學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梁淑敏的父親告訴記者,當初要送孩子去學堂上學時也是做了很大的思想斗爭,那段時間他非包養網常苦惱,后來因為多包養方打聽,親自感受才最終做了決定。“她老師也找我談話,朋友們也都不理解,我也不愿做過多解釋,孩子學了確實好,所以才愿意讓孩子放棄原來的學校,想要考大學,還有成人高考嘛。”
觀點碰撞
反方>> 考學依舊不可替代
大部分家長都不支持自己的孩子接受誦讀式的教育,認為對考學沒有太多的幫助。劉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級,她告訴記者:“這樣學習文化課不就都耽誤了嗎?以后如何考大學,沒有文憑要怎么找工作。雖然讀了大學不一定管用,但是社會背景就這樣要求,總不能生活在真空里吧。其實我自己并不反對這樣來傳承國學經典,但是自己包養網車馬費的孩子不會去讓他放棄學業只學習這個的,到時候連飯都吃不上還學什么呢。”
中立方>> 學習國學方式很多
濱州學院初等教育學院的李振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針對這種新模式的教育方式說出了他的看法。“現在國學熱,這種方包養情婦式是不是一種作秀還有待商榷。而且讓孩子們用這種方式來學習國學,是不是只有這樣一種方式,孩子們能不能真正的接受呢?國家規定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是單純的學習國學,以后這些孩子是否還要回到學校上課,他們還能適應課堂的這種教育方式嗎?這些都是應該思考的。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我個人認為并不贊成這種全日制的教學模式,可以當成一門副科來學習,拓寬思路。”
正方>> 不耽誤正常升學
趙曉芳在向記者解釋部分家長質疑時顯得很是自信:“回到學校后他們跟上功課都沒有問題,而且照樣可以考學。有包養管道的孩子在有一定量的讀經積累后,可以去書院解經,有這樣專門的地方。”“那些包養課程回去復習上一兩年就可以了,因為喜歡這些,所以很愿意繼續讀下去。”14歲的梁淑敏這樣認為。
(文/本報記者張爽見習記者由淑敏實習生竇曉靜片/本報記者張爽)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